|
文字和上下文
Apr 2, 2024 21:49:58 GMT -6
Post by account_disabled on Apr 2, 2024 21:49:58 GMT -6
在列寧看來,理論與實踐是密不可分的,以至於他的書,即使是那些表面上涉及最理論或抽象主題的書,如現代哲學或國家理論,也總是在精確的歷史關頭的激烈辯論中產生的政治幹預。國家和革命也不例外。不難發現,它帶有不可磨滅的時代印記。 1917 年 8 月至 9 月間秘密撰寫3在十月革命前夕,他在當月以及隨後的決定性政治幹預使列寧無法集中精力完成他的著作,因此他決定在11月將其交付給讀者,就像他在9月留下的那樣,沒有第七次。最後一章本應專門討論1905 年和1917 年俄國革命的經驗。此外,副標題也顯示了從標題中可以看出的思想:「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和無產階級在俄國革命中的任務」。革命」。換句話說:在1914年戰爭爆發引發的世界革命危機的框架內,列寧明白重建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已成為首要任務。他在序言中指出,這是一個「向群眾解釋他們必須做什麼」才能使自己「擺脫資本的枷鎖」的問題,不僅是在假設的革命未來,而且是在「不久的將來」。 列寧認為,1914年國際社會民主主義的崩潰是戰爭爆發後各社會黨對各自國家 馬來西亞電話號碼 的支持的結果,其根源在於社會民主主義理論本身。事實上,1870年至1914年間,歐洲經歷了一段經濟強勁擴張、國家間相對和平以及社會主義工人政黨在議會和政治生活中的影響力逐步增長的時期。列寧在本書的序言中寫道,這幾十年的「相對和平的發展」使得「機會主義的因素」在社會民主主義內部孕育,並最終在1914 年公開表現出來。列寧懷疑社會民主主義的機會主義和民族主義轉向。那一年的民主必須植根於其偉大領導人的理論,即使在前幾年也是如此。這就是他從那時起開始批判性地重讀社會民主主義思想家,特別是卡爾·考茨基的著作,直到那時,考茨基一直是他的主要理論參考之一。 民地國家。但他指出,體現在現代壟斷中的資本主義集中的邏輯本身,迫使資本不斷從中心向外圍輸出。列寧認為,這個過程並不是和平擴張發展的形式,而是中央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為控制全球多個領土而進行的侵略性爭奪。這場鬥爭不僅意味著對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國家的暴力和掠奪,而且必然導致像1914年那樣的帝國主義間戰爭。 從這個意義上說,列寧的著作《帝國主義,資本主義的高級階段》可以被視為《國家與革命》的前奏,也是其必要的補充。因為列寧的結論是,帝國主義戰爭是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序幕,帝國主義已經代表了一種腐朽的、寄生的資本主義,而帝國主義國家越來越具有對工人群眾進行暴力壓迫的機器的特徵。 「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所帶來的前所未有的恐怖和災難使群眾的處境難以忍受,增加了他們的憤慨。 「國際無產階級革命顯然正在醞釀,」列寧在本書的序言中宣布。正是為了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列寧才意識到國家問題具有如此重要的理論與實務意義。
|
|